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专题栏目 > 讲中国好故事传递正能量
由“中国制造”引起的思考 2016-03-02 15:49:51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市国土资源规划局;作者:陈玮    

中国人口众多,过去靠劳动密集型产品创外汇曾经是中国的一大特点。笔者几次到美国探亲,到商店超市,标有“Made In China”的轻工业纺织日用品满目皆是。每当此时,内心总有一种遗憾的感觉,多数出口的国产品,工艺简单,手工生产,技术含量低,体现着廉价劳动力和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近日,笔者在人民日报的微信平台读到一篇报道(数据来源于经济日报)“让老外震惊的九项中国制造”,顿时有一种扬眉吐气的感觉。这九项制造的报道引起了对中国制造业的更多兴趣,笔者又进一步收集了有关中国制造业的更多报道,经过学习了解,在此谈谈粗浅的思考,表达一个普通的社会人对中国制造业由衷地关注,并以此丰富自己的退休生活。
         一、令人自豪的九项中国制造
         九项中国制造是桥梁、卫星、高铁、汽车、手机、家电、无人驾驶机、超级计算机、水电设施。
       第一是桥梁。在世界桥梁业有着这样一句话,就是世界桥梁建设20世纪70年代以前看欧美,90年代看日本,21世纪看中国。桥梁的主跨长度体现桥梁的技术水平和建设难度,主跨越长,桥梁规模越大。目前中国的大型桥梁建设已占据世界的一半以上,并且从2013年以来我国每年都有桥梁工程获“菲迪克”奖项。湖北武汉鹦鹉洲长江大桥,是世界同类桥梁中跨度最大的三塔四跨悬索桥。
       第二是卫星。目前有100多颗中国卫星在广袤的太空运行,嫦娥系列卫星中关键技术的研发填补了国内空白;嫦娥所做的一系列空间分析取得一批原创成果。最大的系列空间科学卫星计划——空间科学先导专项,已将目光瞄准了未知的宇宙。作为全球第三成熟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在向全球组网覆盖迈进。
       第三是高铁。中国高铁发展起步较晚,但目前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制造”的优秀代表,赢得众多“世界之最”,整体水平世界领先。
      第四是汽车。以商用车为例,中国品牌不仅在国内市场份额高达90%以上,在全球市场也占据半壁江山。
      第五是手机。华为、中兴等国产手机不仅占据了国内近八成的市场,还拿下了海外市场三分之一的份额。在全球20亿的手机芯片出货量中,有5.6亿来自于我国的展讯公司。2014年,国内手机销量排行榜上,国产品牌占据8席,全球十大智能手机品牌中,国产手机挤进6位。
      第六是家电。目前,中国家电在世界上广为人知,广为人用。在彩电大国的基础上,海信2013年研制完成的国内首款网络多媒体电视SOC主芯片和2015年底推出的中国首款超高清画质引擎芯片HI-VIEW PRO,使海信比肩国际巨头三星、索尼。
       第七是无人驾驶机。在民用无人机领域,“中国制造”正在成为闪亮的新名片:如今全球每卖出10架民用无人机,就有7架来自中国。
        第八是超级计算机。我国在世界超算领域长期保持着核心竞争力。
在2015年11月16日公布的新一期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榜单中,中国“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连续第六度称雄,并且在全部榜单中,中国超算拿到了500个席位中的109席,超过欧洲和日本,位居第二。
           第九是水利水电。长江三峡集团公司在40多个国家拥有80多个水利水电项目,其中在建的几内亚的凯乐塔水利枢纽工程印在几内亚央行新版最大面值的2万几内亚法郎纸币上,在世界尚属首次。世界上在建的大型水电站中,中国水电企业的身影比比皆是。国际水电协会主席肯·亚当斯坦言,中国正逐渐成为世界上的水电超级大国。
        二、“中国制造”证明了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改革开放的前20年,我国发展经济主要采取“引进来”,就是大量吸取学习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生产力水平,极大地丰富人民物质产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国家综合实力。我国这一阶段的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此期间,我国的科学进步和经济发展速度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比的,不少领域的科学研究和生产规模达到了世界前沿,经济发展总量与美国的差距一直在拉近,而日本德国等其他国家与美国的差距一直在加大。2014年世界国民生产总值前十名中,美国第一,中国仅次于美国,中国的成就世界瞩目。制造业在发达国家的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份额,中国制造业的基础设施完善,近几十年与有些制造强国相比还有不小差距,但是发展较快,以上九项中国制造反映出的高科技研发水平,智能化水平,制造精良程度这些都标志着我国制造业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之外,其高新技术产业及知识密集型产业也在达到或正在快速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一个国家在财富增长及综合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就要积极参与世界经济,这样在世界舞台中才有话语权,不至于处在被动局面。近十几年,我国的改革开放体现在对外经济方面就是奉行“走出去”的政策,积极提高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力。这方面已经取得了极为可观的局面。中国产品在国外市场份额的增加,中国工程建设项目“出海”参与不少国家建设,中国优秀企业,如三峡集团、华为等,在世界各地的身影,极大地提高着中国人在国外的信誉,提高了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目前中国是世界上120多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目前可以说中国经济的好坏直接影响世界经济。
         三、中国制造业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在我国制造业部分领域取得世界瞩目成就时,我们也看到了整个中国制造业在发展前进中的困难。目前从媒体了解到世界形势使我国制造业面临很大的挑战。日本德国等国的制造业水平仍在世界前列,美国正在重振制造业,世界发达国家制造业由于机械化程度高其产品成本不断在下降,高端产品的生产在向其本国回流;东南亚、墨西哥等国劳动力成本一直较低,低端产品生产在向这些地区转移。而素有廉价劳动力之称的我国,现在人口红利下降,人工成本在上升。在这样的形势下,我国不少小型企业有的倒闭,有的转向,甚至不少中等企业也在艰难前行,高新技术产业也面临能否保持在世界科技前沿的地位的考验。
        制造业是区分经济是否发达的标志,发达国家必定有强大的制造业作为支柱产业。如何使我国制造业在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下突破困难进而达到更大发展呢,产业本身的结构调整优化,提高管理降低成本等都需要专业人士的研究高见,作为老百姓从社会的角度看这个问题,有点粗浅的感受。
       (一)中国制造业自身要有应对国际形势挑战的能力
       首先, 中国要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制造业本身在科技水平及管理手段上及时创新是个关键问题。二十一世纪是人类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随着科学研究成果的相继出现,经济社会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全球制造业而言,产业结构,制造工艺,原材料,产业业态形式,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不少已经彻底颠覆了人们传统的理念。制造业重新洗牌,优胜劣汰,势在必行。中国制造业必须紧跟这种形势,极大地重视科学研究,加快创新的步伐,尽快适应信息化技术革命与制造业融合这种新型产业形式,否则,制造大国的地位迟早会被打破。
        其次,制造业企业家所占的高度决定了企业的寿命。如果企业的领导核心不是真心做企业做实业,只是关注财富如何分配,不关注“蛋糕怎样做大”,甚至是“捞一把就死”,这样的企业终究是要死的。德国等发达国家经过数次战乱经济产业升级,才产生出一大批百年老厂以及企业主和经理人。企业的技术要经过长久的积累、传承,才能得到提高和发展。
       第三,学校从知识技术上培养人才,企业也要从素质上培养人才。制造业企业应该把培训员工放在企业立身之本的高度,把员工福利提到企业活力来源的高度,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员工流动性,保持制造业就业的稳定性,铁打的营盘铁打的兵,这是制造业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保障之一。
       (二)政府、研究机构和制造业行业组织要各显所能。
      上述九项“中国制造”让老外震惊,除了体现相关行业科学技术水平居世界前沿外,更重要地体现了这些企业的管理能力。政府、研究机构以及制造业行业组织要积极引导并组织研究优秀制造企业的成功经验,普及推广升华这些企业的理念,挖掘适合中国国情的企业精神和文化,发扬光大。 在大力倡导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也要给予普通制造业乃至低端产品产业以足够重视,虽然人口红利下降,但是鉴于我国目前的人口基数,我国应该是低端产品和高端产品产业同时存在,不可偏废。高、低端产业经过合适调配联合,可以共同形成新的产业链。普通制造业及低端产品也要坚持创新,生产精品,以优质取胜,积极开拓良好的管理秩序降低成本。
       (三)中国制造业发展需要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各行业的支撑
       中国制造业的强大离不开中国这片土壤,离不开各行业的支撑,离不开老百姓对中国发展前景的信心和支持中国制造业的意识。我们这些五十岁以上的人亲身经历了一段艰苦的奋斗历程,把贫穷落后的中国建设发展成为具有相当的综合国力和一定的世界经济地位的国家,对体现中国人智慧和能力的“中国制造”,有着深厚的情结。我丈夫就提出购买电器要“支持民族工业”,我们家也一直奉行一条原则,就是在一般适用的前提下,优先考虑国内品牌。未来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业态形势会发生很大变化,我们所期待的中国制造已不是传统的中国制造,而是集更多的高新技术于一体的现代工业制造,它是中国经济的血脉和支柱。在当前国内外严峻的形势下,中国新型制造业的发展更加需要良好的社会氛围,需要各行业的鼎力支撑。与制造业密切相关的原材料、仓储、交通运输物流以及其他服务性行业毋庸多说,特别是教育和新闻媒体对制造业的前景和社会氛围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我国教育界培养人才的理念和教育资源的配置应该调整,除了现存的教育体系外,应该为培养实用型技术人员配备足够的教育资源,并且足够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为增强我国新型制造业的实力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新闻媒体也应该有更多的舆论导向关注宣传制造业,为制造业发展创良好社会氛围,社会上不能形成行政官员瞧不起白领,白领瞧不起蓝领的偏见。
       以上是笔者对中国制造业成功与发展的粗浅认识和感受,愿与大家商榷。 愿不久的将来中国制造业在保持制造大国地位的基础上,强劲地步入制造强国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