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精准服务 > 先进风采
2017年全省“四先”表彰先进个人(老干部)先进事迹 2017-09-05 10:33:58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本站原创    

全省老干部工作表彰

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余热生辉映夕阳 老骥伏枥谱新章

—武汉工业控股集团离休干部邓德春先进事迹

 

“离而不休献余热”是很多人对邓德春老人的评价。这位头发雪白,衣着朴实、为人慈祥的抗战老人,离休后不甘安享清福,积极发挥余热,表现出一个老共产党员的风采。他虽然离休多年,但始终保持着共产党员的本色,牢记党的宗旨,信念坚定,无论在职或离休,保持共产党员模范带头作用的信念一直不变。心系党和群众,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共产党员,永不退休”的革命精神。

  • 无私奉献,授业传道

邓德春同志离休前是武汉仪器仪表自动化工业(集团)公司的副总经理,属于市管领导干部,也是一位1942年参加革命,1945年入党的抗战老革命。1990年,邓老虽然办理了离休,但由于改革改制需要,他依然积极坚持工作,对全系统经济战线的县团及以上企业的经理、厂长、党委书记和三总师(经济、工程、会计)集中进行培训,把自己积累的工作经验无私的传授给大家,提高其管理水平和工作能力,进一步促进各企业健康发展;离休后,邓老也长期坚持到相关企业进行义务咨询辅导,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问题,获得了大家的广泛好评。

二、展现光荣历史,筹建武汉市新四军研究会

1992年,湖北省和一些地市先后成立新四军研究会,武汉市的新四军老战士也迫切希望成立相应组织,武汉市主要领导也特别重视和支持。为此,邓德春同志积极参加筹备工作,深入区、局等单位进行细致调研,将全市800余名新四军老战士资料逐一登记造册,然后组织老战士代表开座谈会,听取意见。经过周密细致的筹备,武汉市新四军研究会经过选举于1990年12月正式成立。邓德春当选为副秘书长,后被选为副会长。展现光荣历史、弘扬铁军精神的武汉新四军研究会在繁荣时代文化、服务和谐社会中发挥着特殊的贡献。

三、 弘扬抗战精神,传承正能量

    为把抗战的历史完整的留给后人,邓老克服自己文化低、年纪大、记忆力差的困难,通过不断的学习政策理论和文化知识,勤耕不辍,把自己亲历的抗战故事如实记下来,向“武汉党史”等刊物投稿,被选登了十几篇。为保证《武汉新四军老战士回忆录》(上下册)的顺利出版,邓老不辞辛劳,到省市图书馆和区局资料室收集历史资料数百篇,达百万字;经过仔细核对,逐一审稿提交编辑,此书于2007年8月正式出版。为出版《开国少将黄林文集》,邓老四处奔波,积极与孙维理老人一起收集黄林将军遗嘱和有关老同志回忆的文章。邓老还独自到黄林家乡湖南浏阳市委党史办和河南省委党史办查找收集历史资料,在专家和市党史办大力支持下,于2015年12月正式出版了《开国少将黄林文集》,黄林的子女和许多老战士阅后感动至极。他说,我这一辈子没有什么可以留给大家的,只有把那段革命历史如实的记录下来,让我们的后代不忘历史、不忘初心,继续革命,这也是自己能为革命再做的一点点事情。正是他以这种朴素的革命情怀,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着真实的抗战故事,让抗战精神得以一代一代的传承。

四、不负嘱托,情系英烈

1939年,一群热血青年从延安分配到鄂豫边区地委机关,在信阳婆婆寨发动农民抗日,此时敌强我弱,因叛徒告密,黄润清、陈深、赵家辉、周宏成等人不幸被俘后惨遭敌人杀害。和他们一起工作的邵敏有幸逃脱后,到当地找人为烈士寻找遗骨修建了一个土坟,但烈士们的家庭地址何地人士至今找不到。此后邵敏(邓老领导)多次向邓老谈到此事,嘱托他一定要给烈士们一个交代。牢记嘱托,多年来,邓老一直到处查找四位烈士的相关资料,但却仍然没有找到相关信息。此事让邓老一直耿耿于怀。2015年,信阳市建立了革命烈士陵园。得知这一信息,邓老便自费从武汉至信阳往返八次找到当地政府领导和有关部门联系,多方争取,最后终于将四位烈士的坟墓从婆婆寨山上迁入信阳市革命烈士陵园,以此告慰英灵,也让其革命精神流芳百世。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年岁已高的邓德春老人在平凡的生活中,用自己的不平凡谱写了一曲离休干部的不朽赞歌。他离而不休、离而不改的初衷,让他继续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发挥余热。始终保持着对党和人民依然热情的精神将深深的印在我们心里,时刻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新时代干部。

人离休了,思想不能离休。革命精神不能离休,这是邓老一直坚持的信念。岁月变迁,时光流逝,热心为民是对人民永远的爱。邓老始终牢记自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作为一名人民公仆的职责,他也真正发挥了党员“一面旗帜”的作用。他就是这样一位老人,一位永远都闲不住的老人,一位把自己的余热都发挥到极致的老人,一位与时俱进的老人。

 

                           武汉工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2016年9月2日

 

 

全省老干部工作表彰

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发挥余热尽心敬业作奉献

——市农委老干部杜远威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杜远威同志是原武汉市农委主任,2001年退休后仍然心系“三农”,曾担任市老促会副会长、秘书长,并担任中共市农委离退休第一支部书记。他始终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农口战线上的一名老兵,退休不退岗,继续发挥余热,为我市“三农”尤其是老区脱贫致富工作做出贡献。

    一、活到老、学到老,思想上时刻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作为一名老党员和市农委第一支部党支部书记,退休以来,杜远威同志十分重视学习和贯彻党中央各项大政方针,坚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他在自己坚持学习的同时,带领本支部党员一起认真学习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在思想上、政治上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自觉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正确理解和积极宣传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十多年来,他每年订阅报刊3份,坚持每天阅读党报党刊,深刻领会党在新时期所制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并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的主张宣传给社区群众。始终牢记党的宗旨,满腔热情为大众服务。

二、退休不退岗,为老区脱贫致富贡献力量    

   杜远威同志对我市“三农”工作有深厚的感情。在担任市老促会副会长、秘书长期间,他发挥自己余热,积极主动协调有关部门,为老区脱贫致富奔走。

一是调查研究,为老区脱贫致富出谋划策。他围绕市郊民生难题、产业脱贫发展、深化农村改革等工作足迹踏遍老区山山水水,如对部分乡村饮水、排灌、铺路、上学等难题的调研,请求有关部门支持解决;先后对部分乡村的灌木、茶叶、油茶、芦荟、蜂蜜、黄牛、食用菌、生态游等进行专题调研,提出发展计划、增长途径、政策扶持、典型推广等建议;如针对老区小农经营势单力薄,难以脱贫致富,急需培育发展新型经营主体,用了一年多时间,逐个走访调研了20多个老区农民专业合作社,总结其做法、经验,研究存在的问题、困难。在此基础上写出了专题调研报告,对合作社的所用、效果充分肯定,对今后发展、完善提出建议,将这20多个合作社、典型材料等集结成册,供其他老区乡村参考,又与市农校合作,主办了两期老区农民合作社骨干培训班。十几年有30几项专题调研,通过报告、简报、典型经验等不同形式向有关领导和部门反映。

二是不辞辛劳,为解决具体问题无数次到市区部门请求支持。为帮助老区开展劳务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在外增收能力,他一方面向市政府汇报筹集培训资金,另一方面向社会各界求助,带着办公室的同志一家一家去汇报落实,共筹集资金1000多万元。同时,又与有关职业技术院校联系、商讨,取得他们的支持,如何按市场需求,选择培训专业,安排培训内容,落实就业渠道。十一年时间,共培训2.4万老区青年,保证了95%以上的就业,实现了“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

三是对口帮扶,让重点贫困村走上致富路。杜远威同志在老促会分工联系全市海拔最高、路途最远的蔡店乡刘家山村和抗战时期新四军五师司政机关驻地姚家山村。通过多次调研,先后为这两个村引来一位企业家来开发红色旅游和生态旅游,两个村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刘家山村十年时间内农民的破旧住房不仅变成了一幢幢的新楼,农民吃上旅游饭,收入也由1000元上升到10000元。姚家山村省市区各级各部门各方面的支持下,目前已经建成了“新四军五师历史陈列馆”恢复并丰富了李先念故居及五师重要部门等九处遗址的展室,被批准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新农村建设面貌焕然一新,绿色旅游景点也陆续建成开放,农民就业和开办农家乐也被起来。  

    三、认真履行支部职责,做好基层党建工作 

杜远威同志作为市农委离退休第一支部书记,认真履行支部书记职责,按照上级党委的要求,团结带领支部离退休党员积极开展各种组织生活、学习和参观活动。他总给自己找点活儿干,经常到社区帮忙,加入社区志愿者队伍,力所能及地干一些工作,积极为离退休老干部服务,为他们争取一些政治权益和生活待遇,每年组织本支部离退休老干部到市郊参观新农村建设,并积极市农委的参政议政工作,在自己熟知“三农”的领域为党委政府出谋划策。热心处理邻里关系,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发挥了党员“一面旗帜”的作用。

 

 

                            武汉市农业委员会

                             2016年9月6日

 

 

全省老干部工作表彰

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法取兰亭蕴气韵 书随时代见精神

--武汉市水务局胡觉先同志事迹材料

 

胡觉先同志为武汉市水务局的一名离休干部,自离职休养以来坚持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自觉服从组织管理,积极参加支部活动,认真完成组织交待的任务,自身表率作用强,在老同志中有较高威望。多次受到上级表彰,今年“七一”,被局党组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

一、严于律己,主动支持和配合老干部门的工作

胡觉先同志在领导岗位任职时间长,年龄大,还是离休干部,其一言一行在老同志中有较大影响力。退出工作岗位近三十年来,他从不因为自己曾经权高位重摆架子,始终以一个普通离退休人员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服从单位的管理。对组织上的决定,他以带头支持拥护并带动其他老同志。自觉参加单位组织的学习教育,对组织分配的工作和需要帮助的事项总是尽自己所能做好。2010年2月,局根据市政府决定完成机构调整,老干处与其他部门合并,许多老同志反应强烈。对此,他主动在老同志中做工作,劝导大家支持决定,服从大局,为实现机构调整改革平稳过度尽到了自己的力量。在身体和精力允许时,多次参加局防汛专家顾问组,不顾年高体迈,与年轻人一样顶烈日、冒危险,上大堤、看现场,有时加班研方案、谋对策,为指挥长下决心提供依据。单位组织的活动随叫随到,有时碰上恶劣天气,也主动克服困难。看病、拿药,从不要单位派车,不给组织添麻烦。平时自我充实、自我完善,除了看书学习,大量时间用于在老干论坛、老干QQ群、老干微信群关注单位的建设和发展,与老同志们聊天,分享个人生活体会和志向爱好,晚上11、12点还经常在网上关心时事。

二、乐于奉献,积极丰富老同志业余生活

胡觉先同志自幼喜爱书法艺术,离休后潜心研究,取得丰硕成果。从6岁起就师从名家学习书法。参加工作后,用毛笔的机会少了,他就潜心练习硬笔书法和钻研篆刻。1985年退居二线后,进入老年大学从头学起,从颜真卿碑帖入手,先后临摹了众多名家碑帖。书法成了他生活的必须和乐趣。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省市展览并获奖。被吸收为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武汉市书法家协会会员,还曾担任武汉市城建老年书画研究会副会长。2013年10月出版《胡觉先书法作品集》。1989年5月在时任城建委领导支持下,把城建委热爱书法的老同志组织起来成立了武汉市城建老年书画研究会,负责书画研究会的工作。水务局成立后,及时把本单位有书法兴趣的老同志组织在一起开展活动。二十多年来,每周开展一次活动,聘请老师义务授课,点评作品,交流创作体会,有力地丰富了老同志的晚年生活。

三、发挥作用,积极举办和参与各类活动

在自娱自乐的基础上,胡觉先同志还运用学习成果通过主办或参加各类活动,展示老同志们的风采,助推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成功举办了“纪念毛主席1954年武汉防汛题词五十周年书画展”、“纪念98抗洪胜利十周年书画展”等,组织人员参加了“全省水利法制书画展”、“武汉廉政书画作品展”“武汉城市圈老年书画巡回展”等数十项活动,组织出版了《武汉市城建老年书画作品集》,都取得较好的社会效果。在老干处与武汉江滩联合组织的“爱生活爱江滩”活动中,他发动城建老年书画研究会的老同志创作十余幅江滩题材的作品在江滩宣传长廊展示,并将作品全部捐赠。在“走进湖泊”联欢活动中,他与湖泊局职工互动,勉励青年职工再接再厉、迎难而上,书写的“保护湖泊美化江城”作品被该局收藏。去年和今年,他主动报名,提交作品,参加市老干部局组织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全市老干部书画艺术作品展”、省水利厅和市老干部局举办的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书画艺术作品展等活动。

“法取兰亭蕴气韵,书随时代见精神”。生活中的他为人随和,乐观豁达。虽年近九旬,仍精神矍铄,是老同志中的活跃份子和时尚老人。在大家眼里,他既是位受人尊敬的长者,又是位可爱的爹爹。在在职干部职工心中,他是位学习的楷模。

 

 

武汉市水务局

2016年9月5日

 

 

全省老干部工作表彰

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余热献社会  晚霞红满天

——记武汉市教育局退休干部苏兰珍同志

 

苏兰珍同志是武汉市教育局退休干部,退休前担任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自1998年以来,已担任过5届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18年来,她始终保持党员本色,心系老同志,乐于奉献,甘于吃苦,发挥余热,尽管腿脚不便,但凡事率先垂范,得到了大家一致的拥戴。2014年,获全市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党支部也多次获市级表彰。

凝神聚力,加强支部建设

苏兰珍同志退休后,没有像其他人一样在家享清福,不负众望承担起退休党支部工作,潜心为大家服务。自2003年连任支书以来,她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哪怕是后来老伴中风需要她照顾,仍义无反顾地为党员群众服务。她针对支部老同志层次多(有处、科级干部、工人等)、人员相对较多(60余人)、思想活跃多元的特点,坚持走群众路线,发扬民主,团结支委一班人,调动大家积极性,发挥退休党员干部自我组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作用,抓好了支部各项工作,将大家组织团结在支部周围。在她的带领下,支委一班人和小组长分工不分家,齐心协力,成为一个坚强的战斗集体。她坚持和完善支部各项制度,如定期召开支委会和党员大会,组织党员过好每月一次的组织生活,严格党内生活,还每半年与离退处一起召开联席会,研究落实各项工作任务;坚持学习制度,把政治理论学习和情况通报等作为支部活动的主要内容和重要环节,明确内容,保证时间,保证学习效果;坚持党员联系制度,支委、党小组长分工联系老党员,定期交换情况;坚持报告工作制度,做到党小组定期向支委会汇报工作,支部向党员大会报告工作;坚持开展走访、谈心活动。在她和支委一班人的共同努力下,党支部的建设管理日趋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人性化。

注重提升,保持与时俱进

苏兰珍同志十分注重学习,作为班长,她总是带头先学一步,不仅带头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学习政治理论、法律知识,关注时事政治,同时,认真筹划、组织好支部的学习活动,让老党员 “活到老、学到老”。她善于把握和利用各种契机组织开展各种学习教育活动,如相继组织开展了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交流活动,邀请专家、领导通报改革发展情况及武汉教育形势,近5年来,组织座谈会、交流会、报告会共20余场次。通过不断的学习锤炼,退休党员们真正做到了政治坚定、思想常新。

关爱暖心,架设沟通桥梁

支部是老同志与老干部部门之间的桥梁纽带。作为书记,苏兰珍同志始终把大家的冷暖装在心中,急他们之所急,想他们之所想,帮他们之所需,带头和支委一起开展经常性的走访、谈心活动,把这作为支部和老同志之间相互了解情况、增进感情的一个有效途径。对老同志做到了“三个必访”(遇特殊困难必访、重大节日必访、生日祝寿必访)。年逾九十岁的叶美珍行动不便,不能参加活动,她便定期前往看望,通报情况,送去关心问候;刘述英同志早年丧偶,身边缺少倾诉的人,她就定期上门拉家常,给她以精神安抚,让她体会到家人般的亲情。虽然上门时没有慰问品,但老同志们仍十分感激:“支部的慰问品是精神上的,比什么都贵重,是千金难买的,看到他们我们心里就踏实了!”

一次次的走访谈心、电话联系,让她对每个党员的身体、家庭、思想状况有 “一本帐”。凡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她便迅速向离退处反映,尽力帮助解决。在老同志眼里,她既是一个敞开心扉、交流感情的好伙伴,也是一个帮助排忧解难的好“大姐”,老同志发自内心的说,“组织就在我身边”、“有困难找书记”。为促进老同志们身心健康,倡导健康养老新理念,她还积极动员和组织老党员参加保健知识学习培训,做到科学养生。她坚持每年为“逢五、逢十”的老同志进行生日祝寿活动,让大家感受到组织关心与温暖、被尊重的幸福。

亲力亲为,促享多彩生活

党员是方向,也是标杆,书记就是一个支部的灵魂与指引灯。在机关党委的领导和离退处的帮助指导下,苏兰珍同志既抓住老党员思想政治建设不放松,又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老年文体活动,做到寓教于乐,每一项活动的策划到具体施行,她都亲力亲为。比如每年的春节联欢会她都带头参加唱歌跳舞,并积极动员和组织爱好文艺的老同志参加各种节日排练表演。

看到苏书记在舞台与其他人一起载歌载舞,台下观众无不感慨万分,常人难以想象她平时走路都是一瘸一拐的呀。在她的潜移默化下,每年老同志们自编自导的老干部春节联欢会都办得有声有色,既充满文艺气息,又反映出同志们积极乐观阳光的心态。在她组织带动下,支部在全省、全市性文体比赛中,取得不俗成绩,受到了主办单位的一致好评。同时,一批老同志积极参加市老干部活动中心、老年大学组织的各种培训、文体活动,还有一部分老同志就近参加社区活动,如冯杰参加花楼合唱团和绿叶艺术团。以活动为载体,推进了支部工作的开展,陶冶了老同志情操,丰富了老同志晚年生活,给老同志们带来了无限的欢乐。

 

 

武汉市教育局

2016年9月1日

 

 

 

全省老干部工作表彰

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孙菊荣同志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孙菊荣,原中共武汉市东西湖区委副书记,2009年11月退休后担任东西湖区关工委主任、区老年教育指导委员会主席、区老年大学名誉校长,不忘初心、坚定信念,兢兢业业、无私奉献,把全部精力和热情倾注在关心下一代和老年教育事业上,不断为党和人民事业增添正能量,为全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和老年人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坚定信念跟党走

孙菊荣是一位有着44年党龄的老党员,她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永葆党员“常青”。退休后,她仍然不忘学习,积极主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积极宣传党和国家大政方针。退休后,她不忘初心,始终对党和国家的事业忠贞不渝,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她热心社会公益事业,通过传承党的优良作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传承优良家风、关心教育青少年、发展老年教育事业、参与社区建设等方式传播正能量。每次单位过组织生活或是遇到党的重要活动,她都积极参加,主动向党组织汇报思想、交纳党费,履行着一名党员的义务。“只有退休的干部,没有退休的党员。”在孙菊荣看来,党员是永不退休的一项“职务”,责任就是“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情”。

余晖光耀下一代

2013年,区委决定请孙菊荣同志出任区关工委主任。当时,她家里虽有实际困难,但对待组织安排,她欣然接受了任务,并且工作到现在。

一、夯实基础,建强组织。孙菊荣同志高度重视关工委基层组织建设,要求区关工委每年制定年度学习培训计划,组织基层关工委培训,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增强组织凝聚力。在健全基层组织的基础上,为扎实推进“五好”关工委创建,多次召开基层关工委主任、分管领导会议,统一思想、名曲任务,先后下发创建基层五好关工委文件和制定创建“五好”关工委实施细则,指导基层健全组织、配齐班子、开展活动。现有各级关工委组织149个,街办事处级12个,社区64个,大队30个,中小学41个。为加大区关工委工作力度,积极争取领导重视,通过多方努力,多次向分管领导汇报,最终将关工委年度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到东西湖区年度绩效目标考核。

二、勤于学习,深入调研。孙菊荣同志在接手关工委工作以后,她认真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和国家、省市关工委条例细则,加强工作调研。对区检察院阳光工作室、东山、辛安渡留守儿童工作站、部分民营企业关工委进行调研,她先后前往汉阳区关工委、红安县学习基地等地开展学习,经常深入街道、学校、社区、大队,全面了解我区关工委工作现状,并在区关工委班子成员建立联系点制度,要求每年至少2-3次深入各街道进行基层调研,指导、考核基层关工委工作,为有效开展好关心下一代工作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三、甘于奉献,务实工作。为把关心下一代工作落到实处,将关心下一代的奉献精神传播开来,区关工委于2014年组织成立了“关爱明天”宣讲团,聘请东西湖区老干部、老党员、老劳模、老教师、老科技人员等,利用周末、节假日及寒暑假期对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两史”教育等宣讲活动,累计开展各类宣讲300余场次。为激发宣讲员的积极性,区关工委每年评选一批区级“优秀宣讲员”、“优秀宣讲课件”。同时,她大力支持“爱心助学”活动,为贫困生送去区委、区政府的关爱,每半年都亲自到基层了解贫困学生的情况,并送去书包、文具等学习用品,解决部分贫困学生就学难的问题。她对上积极联络武汉市关工委,往下大力呼吁青年团员团干、青年企业家、机关员工来为需要关爱的青少年拉拢一批帮扶对象。今年2月1日,区关工委与团区委、区青联共同举办首届“爱在临空·助力飞翔”大型公益慈善晚会,活动通过爱心拍卖、现场捐赠的方式募集资金和物资22万元,所有募集资金交由市基金会统一管理,用于东西湖区困境青少年助学。

撑起老教一片天

孙菊荣同志在担任区老教工委主任的同时,还被区老干局聘为区老年大学名誉校长。她结合东西湖区老年教育实际,从理顺体制入手,协调区四大家和有关部门在职领导,不断优化和健全组织机构,召开区第七次老教工作会议。区委常委会每年至少听取一次老教工作汇报并办好1-2件实事,每三年召开一次老教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全区老年教育工作,及时解决老年教育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同时,她还注重抓争先创优,抓全面覆盖,形成了我区老年大学在区委、政府领导下,区委组织部门主管、区委老干局主办、街道社区全覆盖的三级老年教育网络。在她的有力推动下,十二五期间,各街道办事处老年学校中,有10所建成市级示范校,4所建成区及示范校,67所社区(大队)老年学校建成区级示范校,占建校总数的63%,创区级精品学科13门,其中2门被评为市级精品学科,在册学员20600人,全区老教工作持续发展。

 

 

东西湖区老干部工作局

2016年9月5日

 

 

全省老干部工作表彰

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敬业为民 矢志不渝

——记痴情不改的柑橘老人汤立和

 

汤立和,一位年近耄耋、壮心不已的老人,一位对柑橘魂萦梦绕、情有独钟的园艺人。在武汉市江夏区,人们无不熟悉这位精神矍铄、可亲可敬的“柑橘痴人”。

一、攻坚克难,勇闯禁区

1963年8月,25岁的汤立和毕业于西北农学院园艺系果树专业,踌躇满志的他从此与果树结下了不解之缘。从1963年到1990年的二十七年里,他先后在陕北、关中和武汉江夏区(原武昌县)的林特、科技部门从事科技兼行政工作。上世纪80年代,为了弄清武汉地区种什么果树能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汤立和历经三年独立主持柑橘资源调查和引种试验并获得成功。其课题“关于武汉市郊适当发展柑橘生产的意见”获得市农业区划成果一等奖,突破了武汉市易遭周期性冻害的“柑橘栽培禁区”,得到武昌县、武汉市两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柑橘很快发展成为武汉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致富的果树骨干产业。其中,江夏区发展的面积、产量、效益又居全市各区之首。

二、深入调研,建言献策

1998年,汤立和老人从人大的岗位上光荣退休。由于汤立和老人出色的园艺建树,湖北省园艺学会将其聘为省园艺学会园艺技术工程中心主任。他在退休之初的四年里,对武汉、宜昌、荆州、襄樊、孝感、咸宁等地市的四十八个重点果业区、县分别进行考察、技术指导、咨询和区划论证、成果鉴定工作,所提建议均受到当地党委和政府的重视和采纳。2003年,汤立和老人向江夏区区委、区政府提出“广栽摇钱树,深扎致富根,加速发展果树生产的建议”,有力推动了全区果业和特色农业的发展。2008年,针对我国遭遇50年以来特大雨雪冰冻灾害的情况,汤立和老人及时提出“关于迅速开展柑橘防冻抗灾工作的紧急建议”,全区积极采取防冻抗灾措施,柑橘产量不仅未因冻害减产,反而继2007年创历史最高产量后,再创历史新高,受益农户近2万。

三、不辞辛劳,典型示范

为了引导全区果业的发展,汤立和老人不再满足面上的指导服务,积极创办果业示范园。在江夏区扶持十个示范村、两个示范组、近百个示范户,培养了一批果业龙头企业带头人,同时,自己着手创办了楚天丽和现代果业创新示范园,并以示范园为龙头,创立了“武汉市楚天果业产销专业合作社”。示范园的成功创办,不仅巩固发展了村级经济,而且带动了周边的5个村两千多亩果园的科学管理,推动了全区果业的发展。多次被市人民政府评为“先进单位”、“市级示范合作”,被区政府评为科技服务先进单位。其生产的蜜橘在“第四届中国武汉农博会”上荣获“金奖农产品”和“畅销农产品”两个奖项,在第五届中国武汉农博会上又荣获了“知名农产品奖”。

四、呕心沥血,培训人才

为了把自己的知识能量转化为果农致富的金钥匙,更好的发展全区果树产业,汤立和老人将培训农村果业人才作为自己晚年最大的乐趣。他的培训方式灵活实用,坚持办培训班和电话接待答疑相结合,印发资料与现场示范相补充,并发动果协及林业科技人员共同参与,培训果农4万余人次。他常年担任江夏区山坡乡乡村干部、技术人员及果农大户150余人的培训指导工作,无私传授果树栽培及管理技术。近几年,他将工作重心渐渐放在了培养下一代上,并相继接纳了华中农业大学、武汉大学等6所大专院校200多名学生来园学习、实习、创业。这些学生们来找他学技术,他免费供吃供喝,供住处供设备,每年都要花掉10几万,但这些钱他认为花得值。在他的精心指导和帮助下,越来越多大学生投身到绿色创业之中,有的已经成为身家百万的“小老板”,并解决了众多大学生就业问题。

五、老骥伏枥,快乐有为

汤立和老人的辛勤耕耘不仅换来了全区果业的蓬勃生机,他个人也赢得了夕阳之年的累累硕果。退休后,他先后被中共江夏区委、区政府、区人武部评为“模范军属”、优秀共产党员;2006年11月被武汉市民政局评为2002年-2006年度“武汉市社团先进工作者”;2008年元月二十九日被中共武汉市委、市政府评为首届“回乡创业明星”,并获特别贡献奖杯;2008年11月被武汉老科协评为2005-2008年度“优秀老科技工作者”;2010年元月被中共武汉市委组织部、武汉市老干部局评为“最佳双星”老干部;2010年12月被中共湖北省委组织部、中共湖北省委老干部局评为“全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2011年十月荣获湖北省科协、湖北省老龄委、湖北省老科协“老有所为科技贡献奖”;2009年12月、2010年12月被江夏区老科协及党总支两次评为先进老科技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2013年八月被武汉市委组织部、武汉市老干部局评为“全市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江夏报”、“长江日报”、“当代当年”杂志和区、市、省、中央电视台分别追踪报道了汤立和事迹。

多年来,许多企业和高校想要高薪聘请他,有的企业甚至提出不菲的薪酬待遇,不过在汤立和看来,坚守自己的初心最为重要,在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的利好形势下,农村有发展、农民有效益,能汇聚更多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早日实现农业现代化,全面全面小康社会,就是他最大的心愿。

 

武汉市江夏区老干部局

2016年9月1日

 

 

 

全省老干部工作表彰

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做与时俱进、有正能量的党员退休干部

——武汉市委党校陶福生同志先进事迹

 

陶福生,男,1939年12月25日出生,1965年5月入党,1999年12月退休。退休前为武汉市委党校法学教研部党支部书记,副主任、副教授,退休已有15个年头。该同志退休后始终保持一个良好地心态,与时俱进,主要表现在五个不动摇。

一、坚持看书学习不动摇

陶福生同志能够认真学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坚持每天早晚新闻必看,并还做有读书笔记,写有《紧紧保持共产党员良好形象》,《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精神上不能缺钙》、《工作作风的问题绝对不是小事》等上百篇心得体会。

二、坚持写政治理论文章和学术论文不动摇

退休后,虽离开了工作岗位,但思想更加活跃敏锐,立即投入由湖北人民出版社的《行政法系列案例》的编写中,担任第一副主编并承担第一、第三、第六章十一万字的编写任务。2002年7月《中国改革发展丛书》编委会特聘我为《当代中国人才库》名誉主编。特别是在十八大以来,我的写作更自觉更主动了,先后发表几十篇论文。他的《争做与时俱进、有正能量的党员退休干部》短文,已由武汉电视台总台第六频道责编记者徐秀一行登门专题采录。

三、坚持教育好子女,立志成才不动摇

他和老伴是同乡同学又同年的青梅竹马,同是我校退休的党员干部。对独生子女从未娇生惯养她。她当过挡车工,做过汉办服务员,后来通过自学考试拿到了本科文凭和财会证书。入了党,已成为新洲区高级中学的一名干部。

四、坚持助人为乐,关爱弱势群体不动摇

他老家是新洲农村,离武汉比较近,来往的亲朋好友比较多,不管是谁遇到困难,都能尽一切力量给予帮助。如阳逻月明村周群霞,她父母因癌症去世,经熟人介绍,住进他家,大学毕业后一直未找到工作,不仅几年吃住费用全免,还找关系安排到大桥收费站就业。相亲出嫁,也由他一手操办,现在结婚生子,在武汉买房安了家。

五、坚持既养身又养心不动摇

退休后戒了烟,不饮酒、不打麻将,廉洁自律,不参与迎来送往有损形象的公务活动。十多年来,他坚持搞好房前屋后的环境卫生,并帮助社区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辅导学习,提些建议等。如小区附近如厕困难,给居民带来不便,在座谈会上,曾当面像社区领导建议修过厕所,社区人员待遇偏低,要求改善一些等。在参与社区义务劳动的同时,做一些家务劳作,在家庭小院内栽种了铁树、含笑、桂花树、栀子花树、枣树。还种上了喜爱吃的葱、青椒、茄子,鱼池还养了鱼。院内枣树两三颗,高大清秀,长势喜人,大红枣挂满枝头,过路的人们总是仰头一望,赞口不绝,真是美极了。真是鸟语花香,环境优美,活像乐家小家园。家庭老小和和美美已被阳逻街文明办授予了星级文明家庭的匾牌。

 2009年被武汉市市委党校离退休干部党总支颁发《有为之星》荣誉证书。2015年和2016年连续两年被市委党校机关党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并颁发荣誉证书。

 

中共武汉市委党校

2016年9月5日

 

 

 

全省老干部工作表彰

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牢记党章发挥作用传递正能量

——新洲区老干部王长庆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王长庆同志是湖北省科技传播学会副会长、新洲区老科协名誉副会长,系正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他坚持维护和遵守党章,践行党的宗旨,始终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一、利用自身优势,精心服务“三农”

坚持服务三农。王长庆同志8年来不顾颈椎、腰椎的严重疾病,骑着自行车、电动车走乡串户,每年为农民排忧解难数十次。如:2011年7月,徐古街菇农大棚的菇子长了霉菌,他及时喷洒除霉药雾,使菇棚面貌迅速恢复正常,挽回2万多元的损失。又如邾城街陈先和钱寨两村原种了2000多亩黄金梨,由于不会管理,数年下来挂果少,他多次与林业高级工程师袁正骑车前去教授果农科学管理的方法,开展田间科技培训和技术咨询,使果树平均亩产达到3000斤(过去1000斤),亩收入由1000多元左右上升到近10000元。

组织会员服务“三农”。2008年3月,王长庆同志经请示协会领导同意,创建“1、5、5”的助农机制。设立一条专家热线,组织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的10多名老专家值守热线电话,给农户答疑解难和上门服务;确立5个科技研发基地。即确定在菜、菌、禽、渔等“菜篮子”工程的知名园区5个作为科技研发基地;建立5个科技咨询点。即在农、牧等5个基层农资门店建立5个科技咨询服务点,为农户跟踪进行科技服务。从2012年开始,区老科协下属分会也开始设立了这3种平台,现在全区有专家热线17条,坐诊专家55人;科技研发基地增加26个,挂牌专家32人;科技咨询点增加到29个,跟踪专家64人。

组织专家服务“三农”。2008年5月,由王长庆同志发起并经协会同意,组建了一个新洲老科协专家咨询委员会,简称专咨委,专咨委17人都是新洲区各行各业的顶级专家。他任“专咨委”主任,倡议了“五个一”的活动规矩,得到大家一致认可,即:倡议规定每人必须常年科技培训一批人,科技服务联系一个点,科技理论写一篇文章,科普宣传编一本书,科技传帮带一个徒弟。为大家都能做到这“五个一”,王长庆同志带头履行规定,8年来,办科技培训班9次,受训人数达600多人次,科技服务两个点从未间断,科技理论文稿写了47篇,科普宣传主编了《农业科普知识》、《防汛科普知识》等10本科技书籍,发行达数万册,科技传帮带5个徒弟。

二、围绕老科协工作核心,积极建言献策

王长庆同志按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拾遗补缺、有的放矢”的原则积极建言献策,8年来共写建言献策文稿43篇次,其中被省、市、区领导签批的共有21篇次,在被签批的建言中,被省委书记亲批的1篇次,被市委常委亲批的1篇次,被区委书记、区长亲批的有9篇次,被其它机关和领导签批的10篇次。

王长庆同志撰写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对老年群众团体领导的建议》引起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在区委书记亲批后,以区委、区政府名义下发了新办发[2012]11号《关于进一步加强涉老机构、社团组织工作的意见》、新办文[2012]16号《关于全区涉老机构、社团组织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通报》、新办文[2012]32号《关于调整区涉老机构、社团组织主要领导成员的通知》等3个文件,明确了区委、区政府在职领导联系和分管各涉老组织的分工,建立协调服务机制,确定各涉老组织的挂口单位和挂口单位联络员名单;建立经费保障机制,每涉老组织由财政每年增拨办公经费5万元,全面解决办公用房,由国资局逐家协商安排;从教师队伍的富余人员中,抽出一部分到涉老组织办公。并对8个涉老机构、社团组织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进行充实和调整,对8个涉老机构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了表彰。

王长庆同志撰写的《关于大城市“菜篮子”工程建设的建议》在全国科协主办的《今日科苑》、武汉市政协的《和谐》和武汉市委的《武汉宣传》刊载,引起省委书记李鸿忠、市里阮书记、唐市长、岳市长等相关领导高度重视,市农业局、科技局、发改委对建言和领导批示进行了认真研究后,明确将武汉市“十二五”规划中的有关“菜篮子”工程的章节作了大幅度的修改。

王长庆同志撰写的《关于中小城市公共厕所建设的建议》得到现任区委书记胡亚波、区长周耕和分管的区委副书记、副区长等领导亲笔批示,半年中,邾城依据此建议,除整改了邾城19座公共厕所外,还将长期关闭的区人大院后公厕、洪家畈临街面公厕、体委运动场公厕等7所公厕全部整修开放,取消了车站、菜场等5处公厕的收费,并在各主要街道挂公共厕所的指路牌,所有公厕固定了专人管理。这样大大缓解了市民入厕难的问题。

三、关注群众冷暖疾苦,乐于帮困扶贫

关心老百姓的生活。王长庆同志发现新洲区邾城街龙腾大道与人民广场交界处的路段居住和流动人口多、机动车流量大、交通事故频发等情况后,向区委区政府建议在这里修一座人行天桥,受到区委书记、区长高度重视,当即批转到建设局拟办。

关心贫困地区农民的疾苦。最近,党中央提出了精准扶贫的号召,王长庆同志迅速找局党组汇报,及时召开了老干党支部会议,动员大家捐钱捐物,仅两天时间捐棉衣100多件,现金近3000多元,在区委老干部局统一组织下送到了凤凰镇贫困村。

关心老同志的生卒。农委老干支部与办公室及工会共同立了个规矩:凡是住院必前去看望,送上300元;凡逝世的必前往送行,送上500元。近4年来,王长庆同志无论人病人逝,都到了现场,有时还亲自为逝者写悼词,念悼词,当支宾先生。

 

中共武汉市新洲区农业委员会

2016年9月6日

 

全省老干部工作表彰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共产党员要一辈子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吴天祥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我已退休心坦诚,学习奉献要抓紧,党性党纪经常照,要永葆共产党人的青春和灵魂。”这是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道德模范、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吴天祥同志在2008年3月退休当天写下的自律诗。

退而不休,甘当群众工作的志愿者

退休8年来,吴天祥同志和往常一样,清晨七点钟就开始接待上访群众,甘当群众工作的志愿者,耐心做群众工作,接待群众上万人。退休后,他每天坚持上午接待群众,下午走访群众,上门协调,为群众排忧解难。退休以来,每周都有2、3批群众到吴天祥家上访,他都热情接待,耐心询问情况,解答政策,帮助解决困难。

2008 年10 月的一天,已近中午,60 多名某铁路企业职工找到吴天祥家里,要求解决五七工的待遇问题。午饭时,吴天祥买来六十多碗肉丝面招呼大伙吃。在吴天祥不懈的努力和相关部门的协调下,这些来访人员反映的问题得到解决。

2008 年11 月,一群来自浠水、孝感的农民工走投无路,晚上9 点多找到吴天祥家里上访,要老区长要为他们作主讨要欠薪。当晚,吴天祥将他们留宿家中,妇女睡床上,他和男同志一起打地铺。几天后,吴天祥找到其中的一个股东,几经协商,终于将所欠农民工的工资如数补发。

心系群众,决不让群众失去希望

“群众把我们当希望,我们不能让群众失望,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就是要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把理想信念融化在血液中,落实在行动上。”这是吴天祥无私奉献、为民办事的理由,更是他自己心中的一个坚定信念。

下岗工人黄成凤,吴天祥帮她在黄岗农村办了个猪场养猪,一直坚持每年腊月三十到大年初三,帮她当猪倌养猪,换她回武汉与家人团聚。

孤寡老人卢维珍,88岁,丈夫早死,无儿无女,二次中风,没有住房,多次上访。吴天祥就把她接到他的家中住了下来。每天清早外出前,吴天祥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为老人倒大小便。邻居见了问她:“吴天祥是不是你的儿子?”她说:“他比儿子还亲,他是共产党员。”

65岁的张德文,因档案被丢失,一直办理不了退休。吴天祥主动与他拉家常,了解情况,并许诺,每个月资助他500元生活费,并一直坚持了2年,直到后来帮他办了退休手续为止。

2010年的一天下午,八铺街居民易先富上访,说他房子都裂了,很危险。当即就和大家冒着倾盆大雨赶到现场,自掏腰包拿出两千元送给他们租房搬迁。搬家的当天深夜,这家人的危房在大雨中倒塌。

扶贫愚公,许下23份种田承诺

吴天祥在江夏贫困的山区,出钱帮助23户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困难户种田,并和他们签订了30年不变的帮扶协议。经过和家人商量,他决定每月从6000多元的退休金中,拿出四分之三,帮他们种田。他还抽出专门时间到田里参加劳动。不少人对他说,你的身体这么差,你还能不能活到30年。他对他们说:我如果走了,我的孩子会踏着我的脚步继续走,一定要把爱人民、为人民、帮人民的传统一代一代往下传。

大爱无疆,危难时刻彰显人间真情

退休后,吴天祥曾多次以志愿者的身份出现在四川汶川大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云南和河南大旱、云南彝良地震以及云南鲁甸地震等各个抗震救灾的前线。

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吴天祥留下遗书,赶往地震灾区参加抗震救灾。花甲之年的吴天祥与其他志愿者一样,到医院抬伤员,到受灾乡村替病人包扎,到废墟里消毒防疫。

2011年春节刚过,在武汉打工的兰考农民“扁担”王松林找到吴天祥。诉说:“因为没有水,家里种的麦子都枯死了。我家里6口人,有3个残疾人,口粮都快断了。”吴天祥筹集了2万元。赶往兰考南漳镇,和当地的村民一起抗旱打井。

爱心传递,用忠诚烙上时代印记

吴天祥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能帮助的群众也是有限的。我最大的愿望是不仅要帮助群众解决燃眉之急,还要用自己的行动带动更多的人加入到献爱心、做好事、助人为乐的队伍中来。”

何志雄是吴天祥多年资助的一位脑瘫患者。吴天祥资助下他完成学业。又鼓励他自己创业,并自掏腰包2万元给他开办电脑维修部。努力经营,如今他的分店开了十多家,还创办了全省最大的残疾人网络工作平台——互帮网,帮2000多名残疾人找到了工作。

2009年,陈小红等10多名劳改回归人员请求吴天祥帮他们找工作。吴天祥组织他们创业办餐饮,请人教他们学餐饮手艺,还送给他们3万元作本钱。如今,他们的餐饮业已发展到15个连锁店,解决了“两劳”回归人员就下岗工人达100多人的就业问题。

今年,我省遭受严重的洪涝灾害,8月吴天祥从工资积蓄中拿3万元,送到武汉市新洲区徐古街万岗村贫困户万仲平等3户受灾贫困户家中,助其灾后脱贫。这是我省遭遇洪灾以来,吴天祥又一次慷慨解囊。7月份,吴天祥从自己的积蓄中捐出10万元,为新洲区三店街徐贵村、曹岗村、施阳村和新洲区徐古街万岗村、乌钵窑村等5个村,分别购买了精养鱼苗、蔬菜种子、新西兰桃树苗、油茶苗和农作物种子。他说“大水冲毁了灾区群众的家业,我很心痛,只能尽绵薄之力帮他们恢复生产、增强信心”

多年以来,吴天祥支持关心社会的正能量,让正能量得到传递、得到聚集。只要看到全省各地涌现的各种先进模范,他就感到特别的高兴。他先后60多次搭公汽大巴,自带干粮,带上鲜花和礼品,去看望这些为社会的正能量做出贡献的先模人物。

如今,在武汉、在湖北、在全国,“吴天祥”已不再是个人的名字,他是所有正直无私、情操高尚、将爱心播撒给社会的人们的共同称号,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一个温暖烙印。

 

 

         武昌区政府办公室

           2016年9月5日

 

 

全省老干部工作表彰

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张述传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张述传同志系中共武汉市委宣传部正局级退休干部,现任市委宣传部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市老干部局网络宣传员。退休以来,他发挥自身优势,热衷服务社会,事迹突出。

立足支部,尽职尽责

张述传担任支部书记以来,抓好部老干支部工作。认真组织老干支部活动,组织部老干支部学习,交流学习体会,组织老干支部成员到“五大会址”“农讲所”参观学习。参加武汉市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培训班,不断提升支部书记工作能力。今年,为开展好“为党和人民事业增添正能量”主题活动,组织全体老同志赴蔡甸人大老干支部学习开展“为党和人民事业增添正能量”活动的经验。参观蔡甸区开发区,农业示范村等,体验美好生活,展示阳光心态,畅谈发展变化,还组织老干部到武汉创意天地参观学习。去年,组织支部开展了“随手拍美景,传递正能量”手机摄影比赛活动,今年组织“随手拍视频,传递正能量”活动,老干部学习手机照相、摄像,拍摄武汉市城市建设新成就照片、短视频,为党和人民事业增添正能量,活动形式新颖,富有时代色彩,支部老干部积极配合参与,热情很高。这些图片和短视频还发送到朋友圈,发挥了市老干局网络宣传员的作用,在网络媒体传达了正能量声音,收到了良好效果。围绕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和长征胜利80周年,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全市老干部讲好中国故事暨正能量大讲坛活动,主动为部机关党支部上党课,回顾峥嵘岁月,追忆革命先烈,主动与年轻同志交心谈心。组织支部老干部向沈因洛同志学习,始终保持赤子之心,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认真开展离退休干部“手牵手”活动,关心老干部生活,走访看望老干部如郭泽洲、张兆德等,为老干部看病联系医院等等。

加强学习,锤炼党性

积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学习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五中全会精神,学习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离退休干部工作的意见》,以及学习市委宣传部拟定的党员领导干部推荐书目,包括《知之深爱之切》、《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读本》、《“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供给侧改革》、《中国文化精神》等等。自觉参加“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学习新党章,学习《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尽管退休多年,始终坚持加强这方面的修养,提高拒腐防变能力。

搭建平台,发挥余热

为落实市委文创产业千亿元目标,推进文创产业加快发展,在市委宣传部的主管下,为创办武汉文化创意产业协会作出了重要贡献。张述传带领几名老同志,历时近一年,就我市文创产业现状、存在问题、发展对策与建议进行调研,形成调研报告,得到市领导肯定。还负责两届武汉文创产业高峰论坛主办工作,邀请中央委办、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同行和领军企业与会,就文创产业发展谈新观念新思想新思路新典型,形成“头脑风暴”,开阔眼界。2014年主办首届武汉文创产业年度大奖,评出最佳文创园区、领军企业、突出贡献个人三类大奖,这些活动推动了我市的文化产业发展。主动组织策划在《创意世界》杂志介绍我市文创产业发展情况及典型,还利用市属报刊广电网络宣传和本会简报,使我市文创产业影响越来越大。积极参与名人协会的活动,担任《名人文化》杂志主编三四年,调研、采访名人名企名街,编辑出版《名人文化》杂志近二十期,为武汉的经济发展、文化建设宣传推广了许多名人名企(厂)名街,得到社会各界的肯定和好评。

参加活动,老有所乐

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为老年人老有所乐作贡献。作为市网球协会执行会长多方联系寻求支持,为全市网球活动特别是全市老年网球队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近几年带领市老年网球队参加中南协作区老年网球邀请赛,在深圳、广州、南宁、长沙、郑州等地赛出好成绩,展示武汉市老年人的风彩。积极学习摄影技术,与一些老年摄影爱好者一起“体验大好河山,享受美好生活”,到西藏、新疆、内蒙、四川等地摄影采风,既领略祖国大好河山,又锻炼了身体。此外还阅读健康生活类书籍,丰富老年生活品质。

 

                             中共武汉市委宣传部

                               2016年9月1日

 

全省老干部工作表彰

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周成林同志事迹材料

 

周成林出生于1942年8月,1966年6月参加工作,1972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2年12月退休。

一、认真学习时事政治,关心国家大事。

退休后,他虽然活动少了,不上班了,但始终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为了做到“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始终保持“思想常新、政治坚定、理想永存”,他一直坚持学习时事政治、理论,永葆共产党员的革命本色。除了参加市、区老干局、区委和人大组织的学习外,还坚持自学。系统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和治国理政的重要论述,这是学习的重点。此外,他每天还要看《人民日报》等六、七种报刊。还阅读中宣部编写的《理论热点面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展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读本》等书籍。他不仅自己学习,还组织人大离退休人员学习和推荐给全区干部学习。

二、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激发正能量。

2003年12月26日,他担任蔡甸区老年教育指导委员会名誉主任。在这期间,两次组织区老年大学搬迁校址(先是由区老干局搬到老一中,后由老一中搬到老教育局。)。在他的努力之下,由区委办、区政府办出面协调终于将区教委2000㎡的旧办公楼划拨给老年大学。

2005年9月27日,他担任《蔡甸区志》编纂委员会副主任。由他牵头组织5位退休的老同志,经过四年的努力,完成了《蔡甸区志》的编纂任务。

2006年11月22日,他又担任武汉延安精神研究会蔡甸分会第一届理事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在市延研会的支持下,他为苏区消泗乡中学筹款100万元,建起了一栋教学实验楼。

2007年1月11日,他担任蔡甸区老龄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经他多次和区交通局、国资局协商,第一家在武汉市新城区开通了蔡甸城关65岁以上老人免费乘坐公交车出行。

总之,退休以后,任职繁多,虽比在职时还忙,但他想到这是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发挥正能量,再累也觉得甜。

三、当好支部书记,努力搞好服务。

他2002年退休后,在担任许多社会职务的同时,又于2004年6月29日,区人大机关离退休干部党支部换届,经大家推选为老干支部书记,至今已12年了。

人大老干支部现有40名党员,其中:80岁以上7人,70岁以上14人,60岁以上19人;正副厅级22人,正副处级14人,一般4人。他担任书记以来,积极主动、兢兢业业、敢于担当、扎扎实实,深得支部成员的拥护和爱戴,也经常得到人大领导的肯定和好评。

12年来,他和支部成员努力工作、积极打造,老干支部多次被评为省、市、区“五好”先进支部,他本人也荣获蔡甸区“优秀党员”、“有为之星”、“十大杰出老人”等荣誉称号。

这个支部的工作方法主要是坚持四句话:领导重视是关键,制订计划是前提,坚持制度是保证,开展活动是载体。

2007年4月,他老伴患上了多发性骨髓瘤(血液病中的一种癌症),真是天有不测风云,这个打击使一家人乱套了。子女们都要上班,护理老伴的重担落在他的肩上。就这样,他一边坚持老干支部的工作,一边在医院护理老伴,直到老伴辞世,度过了8年艰难的岁月。他把老伴送上山后不久,含悲忍痛又参加了市、区两级老干局的老干支部书记培训班。

老伴在医院8年,他是如何做到老干工作和医院护理两不误呢?一是坚持老干支部每年制订的工作计划和制度,既不因护理老伴为由而推掉,也不找人代理而打折扣,一切照常开展,没有一次受到影响。二是以人为本,主动关心每一个成员,使支部成员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凡有成员患病、去世、丧偶或其他特殊情况的,他都利用老伴化疗结束休息期间,和支委上门看望、慰问、吊唁或做思想工作。三是认真组织活动,使每个同志能充分“展示阳光心态,体验美好生活,畅谈发展变化。”老干支部这些年一直紧跟形势,努力按中央部署,积极开展了“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群众路线教育、“三严三实”、“两学一做”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的学习教育活动,他还编印了一本《学习》的刊物发到每个人,这个刊物从创办至今已有27期了,大家爱不释手。每次看到这本学习资料时,老同志总是说,这不知又花费了我们周书记多少心血。四是他对支部每个成员的事不马虎。每一个成员的家庭住址、人口结构、身体状况、出生日期都在他的脑子里,心里总装着这本“帐”。特别是老干部到了80岁生日岁,他总要与人大办公室的同志给老寿星们办一次既简朴又热烈的祝寿活动,为老寿星送上生日蛋糕、鲜花、纪念品,还开座谈会,请人大党组(有时是老干局)领导致词、寿星答谢讲话,支部成员贺寿。从2010年开始,至今已延续6年了、共为9位老同志举办了祝寿活动。支部成员、家属、亲友和社会都为开展的这个祝寿活动点赞,他们说:“这样做既体现了人大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又对我们的一生作了客观公正的评价,让我们在子女和亲友中有地位、荣誉感。

 

 

中共蔡甸区委老干部局

2016年8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