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理论研究 > 经验交流
以精准转型推动老干部工作的高质量精准服务——新时代老干部工作精准服务调查报告 2018-11-20 09:22:26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本站原创    

以精准转型推动老干部工作的高质量精准服务

——新时代武汉市老干部精准服务调研报告

武汉市委老干部局

 

前 言

中国特色的老干部制度建立36年,目前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新时代老干部工作的新要求,适应老干部对象将从双重主体转向单一主体的新实践,在精准理念指导下,实施精准转型,做好精准服务,对于推动新时代老干部工作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意义。

根据中组部《关于老干部工作重点课题调研的通知》(老干通字〔2018〕2号)精神,我们于2018年4月~7月,以机关干部为主,吸收专家参加,组成五个调研组,集中力量,深入基层,对新时代全市老干部精准服务工作进行专题大调研。调研范围涉及市本级、13个城区、7个市直单位、部分企事业单位,以及市老干部活动中心、市老年大学和部分社区。调研内容包括老干部“三项建设”、流动老党员服务管理、老干部精准服务、正能量作用、工作队伍建设情况等主要方面。调研方法采取座谈讨论、实地考察、数据采集、文献分析等多种形式进行。围绕调研主题和重点内容,共撰写调研分报告9份、综合报告1份。本报告充分吸取上述报告的前期成果,对武汉市老干部精准服务基本实践和前期探索进行深入研究和再思考。

调研结果表明,精准服务理念在老干部工作领域引起前所未有的新反响,精准服务环境呈现优化发展的新特点,精准服务趋向已然步入改革创新的新阶段。这一切,将有力推动新时代老干部工作在继承创新转型中实现高质量精准服务。深度思考,新时代的老干部工作应该进一步实现思维突破,以精准转型推动老干部工作的高质量精准服务。

一、准确把握老干部工作精准服务的新时代内涵

为老干部服务是老干部工作的基本内涵。自从1982年建立老干部工作制度以来,历经36年发展历程,这一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具有不同的定位要求。调查情况表明,精准做好新时代老干部服务,首先必须以更高的政治站位和宽广的服务视野,突破生活服务的狭隘思维,对其服务取向有一个新的认识。座谈讨论中,大家从新时代要求出发,在精准服务内涵上高度统一认识,认为应切实做到“三个坚持”:

(一)坚持政治首位的精准引领

政治首位的基本内涵,将老干部工作提到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政治首位基本属性,决定老干部服务工作的首位意识。干部退休制度“这件事在党的历史上值得大书特书”[1]。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老干部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在我们党的工作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承载着党中央关心爱护广大老同志的重要任务。老干部工作别的国家肯定没有,其他党也没有,我们有,这是中国共产党党的建设的特色。”[2] 这一重要论述,把老干部工作的特殊重要地位提升到新高度,把做好老干部工作的特殊重要意义提升到新境界。

党的十八大以来,武汉市委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老干部工作系列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市委常委会对做好全市老干部工作进行多次专题研究,召开全市老干部工作会议作出工作部署,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上强调要“用心用情做好老干部工作”,牢牢把握正能量价值取向,推动老干部工作在精准服务中转型发展。

调查证明,武汉市老干部的价值观取向总体向上。广大老干部离退休前,大多担任领导职务。他们理想信念坚定、群众基础牢固、知识储备深厚,具有不可替代的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和威望优势。离开领导岗位后,他们在干部群众中仍有很强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我们把组织老同志为党和人民事业增添正能量作为根本价值取向,充分发挥老同志的重要作用。[3]武汉市老干部工作在新形势下创新突破,挖掘、培育和推广了一批全国性先进典型。

——老干部工作部门实施的正能量引导。例如,将获中组部肯定的“红色引擎工程”引入老干部工作领域,进一步激活老干部中的“红色细胞”。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市委老干部局认真开展老干部“建言十九大”“畅谈十八大以来变化、展望十九大胜利召开”系列活动,同时紧扣为建设“三化”(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大武汉增添正能量,充分发挥老干部积极作用,引导他们献计献策,帮智出力,为复兴大武汉打下坚实基础。

——街道社区探索的正能量实践。例如,在社区基层治理中,常青花园社区一批处级退休干部不忘初心,率先亮出党员身份、作出党员承诺,用党建引领社区居民服务,促进社区成为全国文明单位、社区党组织成为全国和省市先进,“党员常青”现象得到中组部调研组充分肯定。武汉市委和市委组织部因势利导,推动全市性“党员常青”创建实践。

——离退休干部自身的正能量示范。例如,武汉警备区原政委徐宗元坚守初心躬身扶贫,以20年的坚守,为老区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发展呕心沥血,做出巨大贡献,使昔日的新洲凤凰贫困镇,变成如今的小康明星镇。他个人获得全国社会扶贫先进个人、湖北省十大扶贫突出贡献个人、感动荆楚十佳杰出老人等荣誉。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的黄旭华,年逾九旬仍坚持工作,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而孜孜不倦、献智献力,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并授予武汉市功勋市民称号。积极宣传这些典型,在老干部中引进强烈反响,产生重要的示范影响。

调查发现,老干部服务工作中不同程度存在“三重三轻”,即“重服务、轻管理;重养老、轻境界;重娱乐、轻精神”的问题。特别是中国进入网络时代后,互联网已经渗透到老干部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并将持续、全方位地产生影响。如何让老干部在通过互联网得到社会“获得感”的同时,成为网络“正能量”应该引起老干部工作部门的高度重视。

(二)坚持服务对象的精准定位

武汉市现有离休干部3488人,平均年龄87.9岁。退休干部9.28万人。离退休干部党组织2002个,占全市基层党组织7%,离退休干部党员5.7万人,占全市党员总数8.5%。由此可见,历经36年发展,老干部工作服务对象发生根本变化,出现新的趋势,对老干部精准服务工作提出新的要求。

1.老干部结构根本变化,“新老干”占据主体部分。主要表现为离休干部人数继续加剧减少,退休干部人数显著增加。历史资料显示,1980年,全市离休干部15482人,其中老红军216人;2011年,离休干部5786人,其中老红军13人。截至2018年,全市离休干部3488人,其中老红军6人,企业老红军仅剩1人;同期退休干部9.28万人,离休干部与退休干部结构比接近1∶27。在现有工作格局下,退休干部已经成为老干部队伍的主体部分。

2.离休干部人数持续锐减,“三高期”特征更加明显。2011年,全市离休干部平均年龄已由2011年的83岁、2014年的85岁增加到87.9岁,8年时间内,其平均年龄几乎每年增加1岁。从人的自然属性和生理因素考察,离休干部从“双高期”(高龄、高发病)步入“三高期”(高龄、高发病、高重症)。2011年~2018年,全市离休干部减少2298人,年均减少约为328人。“在可以预期的时间内,现实意义上的离休干部概念将不复存在”[4]

3.退休干部人数逐步增加,“年轻化”趋势持续发展。在自然规律的作用下,2018年,全市退休干部人数由2011年的7.74万人减少到9.28万人,其数量规模将不断加大。同时出现一些新的特点,诸如生活条件改善后的自然年龄和心理年龄的相对“年轻化”;在多年以来相继进行的计划单列、副省级城市升格、县改区、机构升级等作用下,处级以上退休干部的人数仍呈增长趋势。在现有工作格局下,老干部工作重点将受社会老龄化趋势加快和个性化需求增多影响,适度进行重点转型和适时转移。

4.政治首位要求更加重要,“正能量”引导愈需加强。如前所述,目前全市离退休干部党组织2002个,占全部基层组织的7%;全市离退休干部党员的5.7万人,占全部党员总数的8.5%,离退休干部党组织和党员总量规模十分巨大。在全面从严治党的背景下,“党要管党”和“党员姓党”的要求不能降低,离退休干部党员必须做到“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始终坚持在党组织领导下,体现正能量价值观,进一步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绝不能混同于普通群众。

(三)坚持需求信息的精准动态

精准服务的关键在于精准了解老干部需求信息和现实状况,精准识别,因需施策。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双重影响下,老干部需求的掌握,已经从“静态掌握”发展为“动态掌握”。超越传统的居住地点、身体状况、生活诉求的掌握外,老干部需求信息掌握,因城市面积扩大和流动性增加而出现许多新的特点,要求“精准靶向”,针对性做好老干部服务工作。诸如,(1)在居住去向多元影响下,老干部的居住地点不仅存在同城流动,而且较多出现跨地区流动,甚至是或长或短的国外流动,适时服务管理难度加大;(2)在职后选择多元化影响下,老干部除“待遇养老”外,还具有“重新上岗”、社会兼职、志愿服务的多重选择;(3)在精神生活多元化影响下,老干部除传统的“琴棋书画”外,还有兴趣升级、著书立说、科技创新等多重志向;(4)在信息传播多元化影响下,从管理的角度看,还必须对其价值观、正能量作用进行适时的精准掌握;(5)在社会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的情况下,“四就近”中的多元化就近服务显得更为迫切。因而,对老干部工作信息化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正确认识老干部工作精准服务的整体环境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5]的重大政治论断。这一论断对老干部精准服务工作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需求信息的精准化掌握不平衡

首先是离休干部和退休干部需求信息掌握不平衡。相对而言,离休干部服务制度建立最早、经历时间最长,政策配套和服务成熟程度比较高,需求信息更能全面掌握、精细供给;“新老干”整体纳入的时间较短、人数众多、层级较为复杂,原单位现有体制各不相同,服务工作和管理制度还处于探索之中。比较之下,退休干部需求信息准确掌握的程度显然要低于离休干部。

其次是居住固定党员和流动党员需求信息掌握不平衡。进而,造成退休干部队伍需求信息掌握的不对称。退休干部中流动党员人数增多,加剧信息掌握难度,形成新的不对称。从调查情况看,退休干部中流动党员主要为以下“七种类型”:(1)季节性流动型。主要指冬季到南方、夏季往北方,或冬季到城市、夏季到农村,或根据学生假期流动且随子女照看孙辈的这部分流动党员,约占离退休干部流动党员的20%左右。(2)长期异地居住型。主要是指党组织关系在原单位,长期在外地居住的流动党员,这部分人约占离退休干部流动党员的 28 %左右。其中包括回原籍居住、随子女居住、国外居住、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居住。(3)居无定所型。这种类型约占离退休干部党员的9%左右。其中一类是家有多套房子,漂泊不定。再一类是那些子女较多的老干部党员,因年迈体弱生活不能自理,由子女轮流抚养。第三类是原籍、户口、单位和住房都不在一地。(4)另谋职业型。这种类型大约占离退休干部流动党员的15%左右。他们大都是身体状况良好,且有一技之长或有专长的技术型老党员。(5)住进老年公寓型。这部分人约占离退休干部流动党员的6%左右。(6)转移组织关系型。这部分人约占7%左右,他们把组织关系转到农村或福利待遇相对较好的地方,目的在于“环境养老”,或更好的福利享受。(7)其他型。分为两类,约占15%。一是“两高”期的长期住院型,治疗地点和时间各不一样;二是荷包型,党组织关系从原单位转出后,长期装在口袋里。上述情况给老干部党员服务工作、组织生活、党费缴纳都带来新的挑战。

“大数据之旅”背景下,老干部服务如同公共服务工作一样,必须改变信息不对称状况,“主动适应时代要求,提升应对大数据的能力和水平,推动政府公共服务实现跃升式转型。”[6]

(二)服务能力的精准化供给不充分

在老干部总体人数急剧增加的情况下,老干部工作机构、工作人员减少,以及文化养老设施不足,形成服务能力供给不够充分的新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老干部工作机构总数逐年下降。2009年~2018年间,共减少51家机构,下降幅度为40.4%,其中市直部委办局机构数下降40.3%、企事业单位机构数下降49.1%。可以预见的是,在本轮机构改革中,老干部工作机构将会进一步萎缩。

二是老干部工作人员总数逐年下降。2009年~2018年间,共减少247名工作人员,下降幅度达22.3%,其中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数下降34.1%,下降幅度最大;全市老干部工作专职人员数逐年下降,共减少172名,下降幅度为25.6%,其中企业单位专职人员数下降43.3%、下降幅度最大;全市老干部工作兼职人员总数减少75名,但兼职比率总体上升3.0%,原因是部分行政机关离退休干部处(科)撤并以后,工作人员身份由专职转为兼职,但区局和企业单位的兼职人员数量仍呈逐年下降趋势。

三是文化养老设施建设不够充分。目前,在市级层面建有1个市级老干部活动中心和1个老年大学,13个区中已有6个城区获得省级示范老干部活动中心称号,4个区老干部活动中心分别完成改扩建项目和提档升级。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剧,退休干部人数快速增加,全市各区普遍面临着场地设施难以满足离退休干部需求的共性问题。老年大学面向市民进行社会化运作,“一座难求”矛盾非常突出,同时加大了老干部文化养老的难度。

(三)政策对标的精准化落实有难度

老干部工作政策性非常强,目前政治生活待遇政策,主要对标中办发〔2016〕3号,凡有规定均予以贯彻,确保老干部政策待遇落实到位。但同时出现一些模糊地带,存在非确定性:(1)精准化、信息化工作推进步调不一、口径各异,缺乏理论上的研究、实践上的指导,尤其是尚未形成自上而下的制度安排和机制运作;(2)基层咨询和反映比较频繁的老干部“医养融合”可操作性标准细化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政策依据,在联合医疗卫生部门中积极破题;(3)发挥“五老”作用是老干部社会参与的重要经验,规范离退休干部社会团体兼职已有明确规定,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难以掌握的政策碰撞,进而,社会组织,特别是“老字号”社会组织出现名存实亡的“僵尸社团”和“休眠会员”,“五老”作用发挥需要新的政策和平台支持;(4)老年大学的社会化运作与当初建立的初衷已经出现较大区别,老年大学与老干部活动中心的联合转型需要作出新的探索。

三、在积极推进精准转型中实现老干部服务高质量发展

老干部工作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新时代的迫切要求。精准化和信息化是促进发展的可行路径。必须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跳出狭义的服务思维,从政治引领上、精神慰藉上、生活照顾上践行精准理念,全面开辟老干部服务工作的新局面。

第一,首在其正,适应“三项建设”需要,引导老干部发挥正能量作用

老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老干部工作,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老干部工作系列重要论述为遵循,牢牢把握正确方向。要提高政治站位,以更宽的视野格局、更新的方法理念、更强的责任担当,积极顺应时代潮流和现实需要,把老干部工作摆进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去认识、放到全面从严治党的大背景下去谋划、置于为老龄化社会提供可资借鉴经验的情况下去推进,立足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续写新篇章,真正做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要把加强老干部政治建设、思想建设和党组织建设作为“认真做好”老干部工作的关键所在,积极推进离退休干部党(工)委建设,灵活设置离退休干部党组织,探索充实离退休干部党建工作力量的有效做法。要加强顶层设计,保证用好老干部这一宝贵的政治资源,促进老干部牢牢把握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增添正能量的价值取向,积极引导他们调整心态,以健康的身体和阳光的心态发挥正能量作用。

第二,创在其新,适应老干部结构变化需要,在方法上“两化并进”

老干部工作要践行精准化服务理念。工作站位坚持精准,体现老干部工作的的政治属性和政治担当。政策制定坚持精准,更好体现“政治上尊重、思想上关心、生活上照顾、精神上关怀”。工作落实坚持精准,针对不同身份、职级、单位、年龄、健康状况的老干部,分类指导,分领域统筹推进,研究提出科学合理的目标任务和行之有效的思路举措。老干部工作要跟上信息化时代步伐,努力建设“互联网+党建+管理+服务”的信息化平台,运用好这个平台,把线上与线下有机结合,整体提升工作质量,使我们的服务管理更精准、更科学、更规范、更便捷、更到位。

第三,优在其近,适应老龄社会发展需要,在手段上“两路并行”

在保持原有管理关系、服务关系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和社会资源做好老干部“四就近”[7]工作。充分发挥街道、社区的作用,让老干部能够“四就近”,进一步完善和充分发挥“半小时服务圈”在老干部工作中的服务作用。 要区别情况,从条条服务向条块服务结合转变,推行网格管理,强化就近服务,健全老干部“四就近”服务制度,让社区和社会资源成为服务老干部的重要力量。比如,从我市老干部流动情况看,可从市管干部入手,吸收处级退休干部参加,在退休干部夏季期间较为集中的湖北利川苏马荡和神农架林区、冬季较为集中的海南海口、广西北海,以及长期居住较为集中的深圳、广州等地建立流动党支部或临时党支部,加强对“候鸟式”“旅居式”离退休干部中流动党员的服务管理工作。

第四,转在其准,适应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推进老干部局职能转型发展

新时代老干部工作部门应该具有“有所为有所不为”和“整合社会资源”的工作理念,把职能之外的事情或社会组织能够办、比我们办得更好的事情交给社会或运用市场机制去办。当前,社会治理工作的强力推进和不断创新,为老干部工作提供了难得契机,把老干部工作纳入社会治理工作这一平台,有机结合到与服务老干部相关的各个环节中,将为提升老干部工作整体水平拓展了全新的视野,也能有效补齐工作力量不足、能力不够等短板。各级老干部工作部门应该分级分类开展老干部工作,加强调查研究,将其日常工作的重点,转移到重在方针政策制定,重在重大问题协调,重在服务信息掌握,重在综合问题指导,重在重大典型宣传上,在精准转型中全面促进老干部工作的精准化高质量发展。

结语:事实证明,老干部工作精准服务并非今日而始。自从新中国建立初期开始,我们党就进行过多次有益探索。1982 年2 月,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的决定》后,老干部工作先后经历探索发展、规范发展、加强改进等重要历史阶段,单一主体的离休干部政策落实工作逐渐转入双重主体融合发展,目前已经进入精准化、信息化发展的新时期。可以肯定,站在新时代新起点上的老干部工作,继续珍重宝贵财富,运用宝贵经验,以精准转型促精准服务,必将在继承创新发展中为我们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注释】

[1]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讲话》,1985年9月。

[2]习近平:《在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接见与会代表时的重要讲话》,2014年11月26日。

[3] 陈一新:《在全市老干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7年5月。

[4] 武汉市老干部局:《老干部工作未来发展的基本趋势》,《纪念干部离退休制度建立30周年专题文稿》2012年2月。

[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

[6]邓念国:《公共服务如何实现精准化供给》,《学习时报》2015年12月7日。

[7] 武汉市委组织部:《武汉市利用社区资源做好离退休干部服务工作的实施方案》(武组文[2010]156号)

 

(课题组成员:张海涛  丁汉君  方耀强   张  帆 夏宗光  祝  丹  冷  怡   方  田 李  择   )